空降雙堆集,胡璉的作用有多大?“狡如狐猛如虎”何以不靈了?
淮海戰役黃維兵團被圍後,麵對艱困的戰場局麵,麵對12兵團官兵要求空降老軍長胡璉的呼聲,蔣介石親自召見胡璉,表示要把他空投到雙堆集戰場,希望他像以往那樣,挽狂瀾於既倒,把12兵團的官兵帶出包圍圈,為國軍保留精銳血脈。
(一)
胡璉的到來,確實是給12兵團打了一針“強心劑”。因為12兵團除吳紹周的85軍(該軍屬於何應欽係)外,其他的三個軍,要麽是一直歸他指揮,要麽是由他具體組建,加之在解放戰爭這幾年中,胡璉一直帶著這些部隊轉戰,並且還出了不少風頭。所以,胡璉在18軍、10軍、14軍中是具有相當威望和影響的。因此,12兵團呼喚老軍長胡璉到來,不是一句虛話,而是真情實意的表達。他的到來顯然能給12兵團首先帶來的是士氣的激發。

不僅如此,胡璉憑他對解放軍作戰的經驗,對12兵團的防禦體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。解放戰爭中的南線戰場,胡璉的18軍作為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,成為蔣介石手中的一張王牌,也成了關鍵時候國軍的“救火隊”。在與我多次作戰中,胡璉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戰理念,特別是在防禦方麵獨有心得。空降到雙堆集戰場後,他很快便對12兵團的防禦體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。通過加大防禦力度,以實現“死守待生”、“死守待變”的作戰目的。
關鍵是,胡璉在12兵團臨危時,仍空降雙堆集戰場,這已屬不易。特別是他飛回南京後,向蔣介石報告戰況並催促空投彈藥外,他第二次仍敢再次空降雙堆集戰場。實際上,包括黃維以及軍長、師長們都希望他留在南京,不要再返回。這樣也好有人給12兵團“善後”。要知道,此時的雙堆集,12兵團的大勢已去。胡璉的回返,拋開政治方麵,確實說明他是國民黨軍中不怕死的悍將。當然,胡璉此時二次空降雙堆集,雖然不可能對已定的敗局產生多大影響,但至少帶給12兵團的是最後的負隅頑抗。最初廖運周師起義時,中野曾一度判斷三天內解決黃維。但之後卻打了半個多月,12兵團的這種負隅頑抗,多少是有胡璉的因素在內的。
(二)
胡璉兩次空降雙堆集,盡管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士氣,也做了一些事,做了一些調整,甚至是親自指揮,但為何這次沒能像以前那樣挽狂瀾於既倒,把12兵團被全殲的命運挽回呢?主要有這麽幾點原因:
其一,國軍士氣已呈兵敗如山倒之勢,戰場情況遠比胡璉想象得更糟,任誰也難以挽回。
胡璉在飛赴雙堆集戰場時,初始他還是有一定信心的,以為12兵團這樣的精銳之師,解放軍不是那麽容易消滅的。他本身也有過多次被圍最終逃出生天的實戰經驗。所以,他總的想法還是他的那套“死守待生”的理念。但他忽略了一個大勢,這個大勢就是通過遼沈戰役大決戰的勝利,通過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全殲黃百韜兵團的大勝,此時,國民黨上下已知勢頭失去,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兵敗如山倒。這是不以胡璉意誌為轉移的,是任誰也難以挽回的。

其二,胡璉抵達戰場時,12兵團已被廖運周起義釜底抽薪,他沒有更多回旋餘地與空間。
胡璉是1948年12月1日空降雙堆集戰場的。此時,廖運周師起義沒幾天。本來是四個師準備強勢突圍,結果打頭陣的廖運周師突然起義。這種起義對12兵團打擊是巨大的。無異於釜底抽薪。關鍵是它給12兵團整體的士氣帶來的影響太大了,關鍵是還有後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。之後的85軍黃子華師戰場投誠即是一例。基於這種殘酷的現實,任胡璉再“狡如狐、猛如虎”,但他已沒有哪怕是多一點的回族餘地與空間了。
其三,陳士榘率隊加入,成了壓垮12兵團的關鍵因素,任胡璉再能防禦也難逃必敗命運。
胡璉以為解放軍不容易吃掉12兵團,因為他知道,中野重武器不足,總體實力不夠。實際上,雙方在雙堆集血戰這麽多天,盡管12兵團的陣地一天天在縮小,但一下子把它吃掉確實也非易事。這還是在華野已派出兩個縱隊加入中野作戰的前提下。不過,解放軍轉用兵力這一手,一下子加重了解放軍攻勢的砝碼。特別是這次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帶的是三個縱隊和部分炮兵部隊。12兵團本已堪堪支撐,一下子又來了三個縱隊,勝負天平即刻傾倒,可以說陳士榘率領的這3個縱隊,顯然成了壓垮12兵團的關鍵因素。
此時,胡璉和黃維隻剩下最後突圍這條路了。與其說是突圍,倒不如說是四散逃命。說來令人不解的是,胡璉雖沒能挽回12兵團被殲的命運,但他自己的命運倒是還不錯。黃維乘逃的新戰車出了故障,胡璉乘逃的舊戰車反倒是鬼使神差般地開出了包圍圈。

主要參考文獻:《淮海戰役》《淮海戰役: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戰場記憶》